恩福+雙月刊

證道搜尋




50座山後的「屬靈風光」⋯⋯

始於同行
2017年由全職轉為半職,多了空間與年青人同行。近年年青人行山變得普遍,所以跟團友們定下了一起走進大自然的目標。兩年間,跟失意和迷惘(失業、失戀、失落、失敗、失意,失去方向、失去熱心)的年青人行了50座山。由最基本的自然教育徑,行到最高難度的五星級山嶺。有單對單同行,也有一班人亂闖。除了行山,過程中慢慢感受到同行中信仰分享的可貴。有時一同摸索路線就好比人生尋找方向一樣;有時尋找地方各自慢行和安靜退修,沉澱生活中的種種衝擊;有時尋找祕境,為要拍一張靚相放在IG,但過程更令人回味。山野總是個洗滌心靈的好地方。

仍是同
團契中推動年青尋找並活出召命,自己總不能原地踏步。50座山之後,有一個嶄新的想法,就是用未來兩年在香港行1000公里路。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為神做大事,便要先做好眼前的小事;要走遍全世界,何不先走遍全香港;要為生活定目標,何不坐言起行!想到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太9:35),所以也想在旅程中從不同角度看我們的城市。帶著這個新目標,邀請身邊人同行。透過行程中的安靜思想、反省、寫作、拍攝、分享,一齊行一個能更新自己的屬靈旅程。


更新轉化是一種漫長的過程,一種尋回自我的過程
今年起,嘗試以「默觀*」的向度跟大家一起在山野感受和經歷神。現代的年青人不只接受教導,更需要親身領悟。既然喜愛「放空」,何不有計劃、有意識地在放空中遇見神,令自己身心靈得著更新呢?這兩個月的行程中,與同行者以「歸心禱告**」 一起操練,在簡單的路程中真誠的分享,與神與人深刻的接觸。簡短分享2018年12月31日帶以諾團契部份領袖退修的操練:
地點:流水響水塘
方式:慢步、獨處、歸心禱告、分享、一起祈禱和打氣
我歸心禱告的關鍵字:道路

想到,道路不只係road,聖經中的道路是 The Way。行了五分鐘才發覺竟然帶錯路,隨即想到過去日子中行過 wrong way、no way、lost the way,這種過程讓自己進入一種「能否仍然選擇相信」的狀態。相信,是指是否行在正路的確信。這種尋索讓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使命--「為年青人開路」。也是2019年的一句使命宣言。想到其實自己只是大家道路上的路標。望著天空時想到一道門,想起電影《怪獸公司》那個巨大的門的倉庫。很希望自己是一道門,透過這道門,人可以去到一個更理想的地方。在30分鐘的路程上按此感動祈禱。

讓同行的愛留痕
這些路程和同行者,可以是山友共享山水之樂、消閒放鬆的約會;可以是挑戰自己的冒險之旅、强身健體的操練。同時,可以將以上這些再加上與神與人的團契,深信這是一個更新自己的操練。回家再思,在Facebook專頁「千里之行」記下行程、發現、反省、祈禱,也留下與神與人情誼的痕跡。

撰文/迪 傳


註:
*「默觀不是仔細思量關乎神的道理,甚至不僅是感情豐富地默想我們所信的。是醒覺、啓迪,以及奇妙的直覺領悟;藉此,更加確信神帶著創造力和活力加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梅頓。《默觀的新苗》,頁5。

**「在歸心祈禱中,要選上一個字,它有時叫「禱語」(a prayer word),表達渴想與主有親密的關係。這字代表了你想進入內室,與主相交的意願。這段時間不是為了進行思考或說話,而是為了與主在一起。當雜念把你從這個意願擄去,只管回到這個字,藉此放下雜念,歸回上帝那裡。」大衛.邁思勤著;陳群英譯《歸心祈禱的操練:與上帝親密同行40天》,頁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