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入「內在生命」的事奉裝備

若果問基督徒在事奉/幫助人之前要有什麼裝備,首先要破除的迷思,就是究竟「裝備」是否事奉的必要條件?

我遇過一些弟兄姊妹堅決地認為,若要從事某項服事,必須取得某個資格才可。這個邏輯言之成理,例如做司琴,總要懂得某個程度的鋼琴彈奏技術吧!要到某國宣教,總要懂得些當地的語言吧!按此道理推而廣之,要傳福音便先要接受三福訓練;要幫初信者成長必先接受栽培員訓練;要關懷患病或在情緒困擾中的弟兄姊妹,就一定要先接受健關訓練吧。

這種邏輯有什麼問題?我想最少都有以下兩點:
一、 錯誤地把事奉看為一種「專職」的工作。這樣不但剝削了未受某種專職事奉訓練的人,也導致整個信仰群體變得缺乏靈活變通的朝氣,甚至僵化官僚,最終失卻基督身體應有的活力。要知,每一個人都有聖靈賜下的恩賜去為主作工的可能性。雖則如此,也千萬不要矮化技能的重要性,有些事奉確實需要某種技能,客觀地透過訓練去學習。但與此同時,亦要緊記,技能不是事奉的全部。

二、 錯誤地過分高舉裝備的重要性,變相容讓人有更多產生驕傲的可能性存在,釀成「聖俗二分」,造成普遍信徒對參與事奉感到冷漠及卻步的主因。毫無疑問,上帝並不喜悅我們驕傲。但問題不止於此,驕傲的人和被看不起的人,彼此之間難免存在距離或隔膜,信仰群體中應該存在的「彼此相愛」就會漸漸被消磨。須緊記,愛才是事奉力量的一切源頭,是叫基督徒的內在生命長期持續不斷行在正途中的關鍵所在。

換句話說,信徒在事奉中「內在生命被陶造」的裝備,其重要性絕不亞於「外在事奉技能與知識」的裝備。而這個「內在生命」,的而且確是事奉的必要條件!

耶穌託付彼得去餵養主的羊,不是在「登山變像」宣告耶穌是基督的那一刻,福音書記載這件事時,已立刻告訴讀者:彼得迅即被耶穌斥責為「撒旦」(太十六23;可八33)。

根據約翰福音31章的記載,耶穌託付彼得去餵養主的羊,是在彼得深切體會到自己內在生命有問題的時候,那時,更去到一個地步,彼得已沒有面目見耶穌了。再看馬太福音28章,是耶穌基督頒佈大使命的時候,同樣地,當時門徒中仍有人疑惑。

耶穌基督看重的,不是我們內在生命有沒有問題;而是我們是否願意面對自己內在生命的問題!兩者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可惜的是,人內在生命的狀況,並不能透過出席團契和崇拜、參與活動或其他外在表現來掌握、確認或衡量。而是必須透過個別地了解、生命的交流和感通,才能知道的。

若然今天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合適事奉,仍只沿用一套外在準則,而缺乏了個別生命的關懷和了解,危機就在於把聖經教導以內在生命去事奉的真諦忽略了。

事奉生命中最重要的「內在陶造」,就是源於上帝神聖的愛,這份愛不是噓寒問暖、表面的糖衣;而是真誠的關係,彼此鞭策大家對上帝的渴慕和跟從

「愛是寬容,愛是恩慈,不嫉妒,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不做不合體統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動怒,不圖謀惡事,不為不義喜樂,卻為誠實歡喜;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堅忍。愛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上《環球聖經譯本》)

讓我們恆常地飲於愛的泉源,去愛、去事奉,願你亦如此經歷被愛,如此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撰文/盧德仁牧師(Steven)
圖: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