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做錯決定可Take two嗎?


一、生命Take two的「迷思」
你有否聽聞過一本小說,名叫《The Midnight Library》?此書最初在2020年下旬於美國出版,迅即大賣,榮登各大暢銷書榜,然後在一年內相繼於20多個國家授權出版,更將會拍成電影。此書何以大受歡迎?原來是講人生的遺憾與後悔,或許可以藉著take two剔除、或帶來覺醒。

人生若可推倒重來,就能無悔,也無風險,你說多麼吸引?甚至可以說有魔咒般的魅力吧!這就是為什麼不只小說,還有很多電影和劇集,都不斷以此為題,讀者和觀眾仍然樂此不疲、百看不厭,盡成票房和銷量保證。

不過,人生實情剛剛相反,「生命冇take two」此宣傳標語來自90年代末的幾齣政府宣傳片,是為防止青少年罪行而拍攝。這句說話深入民心,也合乎現實。中國傳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意思也是一樣,此句話是我在孩童年代家父常掛在口邊對兒女的教誨,我們銘記於心。

二、無法回頭的「人生失誤」
的確,人一旦犯下嚴重失誤或過錯,是無法回頭的。80年代當我還是青少年,曾經申請一個由新加坡政府提供給香港年青人的計劃,每年名額很少,獲取錄者可到新加坡修讀預科、報考大學,並且接受他們國家提供的空軍訓練,然後入籍新加坡。當時整個香港的移民潮甚盛,我作為不足20歲的中學生,草根出身,這是唯一移民的方法。本來我只是帶著搏一搏的心情申請,後來竟獲取綠,卻又放棄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發覺收到取錄通知的時候,心雖興奮,但卻沒有足夠勇氣離開家庭,隻身上路!

後來,我不斷懷疑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在香港讀預科的時候,功課非常艱深,那時懷疑自己是否應付得了,也質疑自己是否能夠考進香港的大學,心裡就更加掙扎,埋怨為什麼當初沒有去新加坡呢?

只是後來港大和中大都取錄了我,就打消了這個想法;但其後在大學的學業又遇到挫折,這份懷疑和質疑的陰霾,又再次在心中浮現。

不過,我在大學讀書時信了耶穌,在屬靈師傅的幫助下,靈命漸長,就認定上帝要我留在香港認識神。再之後幾年,我透過「導航會」第一位宣教士Roy Robertson的生命見證領受了留在香港的使命,也認識了女朋友(即現在的太太),就漸漸不作他想。

直到近年,我透過在「播道總會」傳道部的服事,和新加坡那邊的教會和牧者稍多接觸,又重燃我和新加坡的淵源之思考,就跟太太和女兒打趣地說:「若果我當初真的去了新加坡,我就不會娶了媽媽,世上也不會有你這個女兒,你們實在要感謝我當初這個『錯誤的』決定!」

三、何謂「做錯的決定」?
很多時我們都會用結果去判斷決定是對或錯,就算基督徒也會有這一種思考習慣。毫不諱言,我剛才跟大家的分享,也是一例。就算你憑信心作了一個決定,後來倘若你因這個決定而遭遇逆境,就很容易出現動搖或後悔的心情。

最近我在主日學教授基督教倫理,也有同學向我發出類似邏輯的提問。在課堂中,我談到基督教倫理不只是「鐵板一塊」,只有絕對的對與錯;當中存在很多「灰色地帶」,或說錯綜複雜的考慮,叫我們難以釐定何謂對錯。我舉了一個例子:在納粹時代,你身在德國,若果有一個猶太人向你叩門求助,請你容許他匿藏在你家中,你源於挽救生命的原則,讓他進來,但不久之後,又有納粹德軍叩門,查問你有否匿藏猶太人在家中,你又會否基於不說謊言的倫理原則,讓納粹德軍帶走這個猶太人?

在這討論過程中,有同學提問:「若果我們作的某個決定最初不知是對或錯,後來因為帶來的結果,叫我們知道自己做錯了,是否已經太遲?」當這位同學如此提問,已經反映以結果為判斷對錯的準則,這並非基督教倫理的邏輯。

基督教倫理講的對錯,並不是以結果為判斷準則,而是考慮事件的本身;除此之外,就是考慮事件的處境和當事人的動機。衡量三者(事件本身、處境和動機)皆是以聖經所教導的原則為標準。聖經原則當然有明確的對錯,一點也不含糊,不過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上,往往不只引用一個原則,而且在某些處境下,不同的原則會帶來對立甚至矛盾。就如我剛才所引用的納粹例子,「挽救生命」就和「不說謊言」原則對立,叫你無法簡單判斷對錯,倘若我們再加上衡量當事人的動機,就會帶來更多不可見的考慮層面,叫我們的判斷更加困難。

總的來說,基督信仰有明確的對錯原則,但基督徒探討人生決定的對錯,卻往往不會有簡單對或錯的答案,更不可以用結果作為判斷準則。

四、要把結果交給上帝!
基督徒不可用結果作為判斷對錯的原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要把結果交給上帝,而不是由我們所操控,這才是真正的敬虔之道。聖經有無數的地方講及人的惡,皆是源於人不滿意結果,或者想操控結果。該隱之所以殺死亞伯,乃是因為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而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創4:4-8);雅各找辦法欺騙他的孿生哥哥以掃,正是因為他不滿意自己沒有長子的名分(25-27章);掃羅王走上歪路,最初是想操控獻祭的時間(撒上13:8-15),後來就是不滿意大衛比他更受歡迎(撒上18:7-8)。

相反,耶穌就是一個把自己人生的際遇結果,完全交給上帝的極致榜樣。最初在人看來,他做的很多好事都沒有換來好結果。例如他整夜禱告才揀選十二門徒,結果當中有人不認他、有人出賣他。他施行神跡,醫病、趕鬼,幫助了很多在艱難中的人,以顯明神國的降臨,卻換來被人指控他威脅羅馬的政權。他的教導充滿良善和正直,毫不含糊地斥責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惡,卻換來殺身之禍;就在十架的路上,他還是預備好自己去饒恕傷害他的人。

耶穌如此的順服,不但是我們效法的榜樣,《腓立比書》第二章更加以此成為耶穌基督被父神「升為至高」的理由。由此可見,把結果交給上帝,不要靠自己的力量把人看來做錯的決定take two,這是何等重要!最終上帝會獎賞我們這份效法耶穌基督順服的心!

相信你都會有類似經歷,身邊跟自己相熟的弟兄姊妹、朋友或同工,出於真誠的關心,問及那看來結果不是太理想的決定⋯有否後悔?我的回答是:「我不敢以今天一時三刻看見的結果判斷自己是對是錯,判斷我的乃是上帝,唯有祂看見人心中的隱情;況且,放心吧!做『錯』決定可以take two,不過不是由自己take two,是上帝幫你take two!」

五、上帝幫你Take two!
《約翰福音》第三章記載,尼哥德慕深夜造訪耶穌,經文說他「人已經老了」,字裡行間也暗示他的人生帶著不少包袱,甚至可能稱之為「未能Take two的悔疚」也不足為過。我相信耶穌深知他的苦情,所以當尼哥德慕還是不著邊際地說著恭維的說話時,耶穌單刀直入告訴他:「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在這裡,「重生」帶有「從上而生」(born from above)和「重新出生」(born again)的意思,既處理了尼哥德慕年華老去的苦況,也解決了他光陰不復返,做錯決定不可回頭的悔疚。

回說最初跟大家提及的小說《The Midnight Library》,故事講述主人翁Nora覺得自己人生充滿錯誤決定帶來的遺憾,於是打算自殺,就在當晚,她夢見自己身在一座圖書館,裡面每一本藏書,都代表著Nora人生可以從頭來過的不同選擇。於是她先後選擇找回她曾經悔婚的男友完成婚事、好好照顧可能因她曾經忽略致被車輾斃的貓兒;後來意識到人不能為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於是轉向尋找自我實現的路,嘗試不同的職業和跑到世界不同的角落,但卻愈發迷惘。在迷惘中她漸漸醒覺,當初自以為錯誤的選擇,其實不一定是最差;當初自以為對的選擇,也不一定是最好。於是積壓心裡的遺憾與悔疚,漸漸消除。接著她更進一步醒覺,不應以悔疚的態度看人生,取而代之的該是單純以發自內心的善良,主導人生每一步就可以了。她醒來後,生命取向大大轉變,重新聯繫自己的至親和朋友、積極尋找工作,腳踏實地活出每一天的人生。

六、追求靈命成熟,活出無悔人生
這個小說故事純屬虛構,但其受歡迎程度卻是發人深省,我們好應該重拾救恩給我們take two的潛能。

我們在信主前,或許以「生命冇take two」的心態步步為營,只能不斷擔心自己作的決定換來不可預計的結果,於是人生就不斷糾纏在充滿保留、擔心、悔疚和遺憾上,這種情況甚或在信主後,也隱伏在生命裡頭,捆綁著自己。

但堅實的基督信仰,給予我們溫暖的鼓勵、安慰和盼望,我們大可投入追隨基督的人生,為榮耀主的緣故,放膽做出於良善、正直、無私和愛心的決定。倘若結果不似預期,也不必灰心失望,以盼望和信心放長雙眼,繼續努力進步,把可見和不可見的結果通通交給上帝,我們就能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謂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活出無悔人生。


撰文/盧德仁牧師 (Steven)
圖片: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