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探知

證道搜尋




信仰不是陪襯

《巴刻談清教徒》全書表面看只是巴刻(J. I. Packer)九篇對七位清教徒牧者(亨利.斯庫格爾Henry Scougal、斯蒂芬.查諾克Stephen Charnock、本仁約翰John Bunyan、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約翰.歐文John Owen、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湯瑪斯.波士頓Thomas Boston)著作的短評;另外再加上兩位牧者(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和理查.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楷模的簡介。但在簡單的結構中,卻有著這位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清教徒」的巴刻的良苦用心。

侏儒vs巨
「清教徒」,對於今天不少信徒是曾依稀聽聞,卻又不大認識的古人。他們仿似若不如基督時代般遠古,也像是早期教父年代的人物。或許這樣的形容是誇張了,卻清楚點出事實:「清教徒」是已被大多數基督徒遺忘的歷史傳統了。然而,巴刻深信這個「傳統」是極待發掘的寶藏。

「清教徒」,誠如作者巴刻在一篇網上文章所言,在一般人(甚至是一些信徒)心中頗負面的一群人。事實上,「『清教徒』這個名稱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汚泥一團。這個新名詞生於16世紀六十年代初,它一直是一個諷刺誣蔑的用詞,更多的是代表著脾氣暴躁、愛指責人、欺騙、某種虛偽...是指人所看為一種奇怪、脾氣很大、醜惡的抗羅宗信仰。」

然而,巴刻卻堅持今天的信徒非常需要清教徒,更需要向他們學習。(巴刻強調)原因是清教徒在信仰上的「成熟」,「成熟就是智慧、善意、不屈不撓和富有創造力集合為一體。清教徒是成熟的典範,而我們不是。我們是靈性上的侏儒...相反,清教徒作為一個整體則是巨人。」

在本書,巴刻再一次刻意提起這些被現今大部分信徒所遺忘的傳統寶藏呈現於讀者眼前,並誠邀大家向眾位屬靈巨人學習。

信仰=生活
那麼,清教徒牧者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巴刻表示,從他們看似過於嚴肅的表面,反映出其內心的真實嚮往。巴刻指出,因著這種嚮往,清教徒牧者於「委身」、「靈修」和「證道」都顯出其寶貴特質:

[靈修] 意味著信徒完全投靠仰賴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盡心、盡性、盡力地愛祂、忠於祂;並以一心一意地讚美上帝、討祂喜悅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此外,委身還有一層內涵,即信徒渴慕從聖經的教導與解經中獲取那屬天的智慧。證道與委身曾經有著密切的聯繫:牧者忠於聖經的教導,讓會眾獲得了那唯一值得全然信靠、默想並實踐的真理。與此同時,所有委身基督的信徒也都對本於聖經的真理傳講充滿了渴慕,他們深知惟有如此自己的生命才能被塑造成形,從而在與上帝親密相交的同時,也能與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身邊其他所有的人建立起美好的關係。(頁xiii)

清教徒的生活表現,是基於他們對聖經的深入理解,並樂於按著那恩召他們的主的吩咐而行。「歷史上的清教徒在生活中的踐行基督教信仰——禱告、禁食、保守己心,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爭戰,規律生活並且竭力行善。」(頁91通過這種以信仰為基的嚴緊而規律的生活,清教徒傳達出一個清楚而強烈的訊息:信仰絕對是生活的一切,而不是陪襯。

前人的珍貴寶藏
巴刻相信,今天若要談任何教會的改變、改革,甚或復興,我們必須重尋失落的清教徒傳統,重回信仰的根基—基督的十架、聖經:
「我們的信仰必須通過十字架來塑造,惟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有真正徹底的改變。」(頁55)
「...清教精神的核心就是以聖經為根基,教會為中心,信心為導向,專注禱告為內容,推動個人屬靈生命復興的運動。」頁133)

最後,巴刻在前言表明,他編寫本書的目的不只是希望我們再一次認識這些清教徒牧者及其著作,他更主張把他們的釋經著作看為靈修著作:「在我看來,靈修著作真正的宗旨就在於指向委身上帝。因此我請本書每一位讀者從一開始便將清教牧者的書當作教導信徒如何委身上帝的靈修著作來看待。」(頁xiv)除此之外,巴刻亦樂見讀者將其著作也看成是靈修作品。

身處不重視(甚或鄙視)傳統的今天,《巴刻談清教徒》提醒了我們,前人留下的經驗與教導不會是全無價值的過時東西,當中存著許多我們需要珍惜的寶藏。願大家都可從巴刻這本「靈修作品」中體會點點傳統的智慧。


撰文/劉緒端傳道(Sam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