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者事工,往往給人感覺主要是搞一些令長者開心的活動、照顧好老弱病者或主持殯葬禮儀。縱然這些都佔服事的一部分,但事工目的卻不只是要長者安享晚年,而是帶領他們成為跟隨基督的門徒。更重要是大家作為主内一家人,其實都可以一同參與長者事工!
一)我是誰? 發揮恩賜
身份是每個人的切身關注。長者信主後,在主内也有一個新的身份,就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聖經》中形容基督的身體由不同的肢體部分組成,互相聯絡配搭,彼此服事補足。我相信長者在基督的身體中也有他們獨特的地位及要發揮的特殊功用。只有其他年齡的群體與長者肢體彼此配搭,基督的身體(教會)才會健康運作。
長者群體有很多獨特的恩賜。作為退休人士,時間空間較多,無論是於家中照顧兒孫、或在堂會服事如作司事;在團友喪禮或福音聚會中獻詩;又或於平日參與街頭佈道或派飯活動等,都能培育長者事奉的心志。當然,長者身體上的軟弱與限制確實或多或少局限了服事的層面,但仍可作如禱告的服事,被神大大所用!每次東九長青團契聚會前的禱告會,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訓練長者學習禱告,成為家人與教會的禱告勇士!此外,不少長者也是家族中有分量人物,可以運用其獨有的影響力去維繫家人和睦,甚至傳福音給家人!而長者豐富的人生閲歷也能分享及祝福晚輩。
二)不能時? 接受服事
長者步入人生晚年,各方面的能力漸漸倒退。能力很多時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有些60-70歲時還有很多能力參與服事,發揮恩賜。但年紀漸老,能力漸漸失去,彷彿神所賜的恩賜也被奪去一樣。有些長者會因此感到自己無用、失落、輕看自己;有些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年邁漸衰的事實,死頂硬上,反而令人替他擔憂。此外,不少長者因為體貼別人,不希望麻煩別人,而難以接受別人的服事。
我會教導他們要學習接受別人的服事,並從中建立意義與喜樂。《聖經》教導:「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林前12章22, 24節)給機會其他更俊美的肢體加體面給自己,照顧自己,其實是神對基督身體的配搭與設計。學習接受別人的服事,是給別人機會學習彼此相顧,操練愛心。所以樂意接受別人的服事,其實也是一種彼此建立相顧,塑造愛心,使基督身體漸長的實踐。
三)我能嗎? 生命成長
長者在地上年日長久,受罪咒詛的傷害累積起來也往往比其他年齡群多。除了夫婦、婆媳、兒女相處等問題,跟職青肢體同樣需要面對經濟壓力;跟青少年肢體同樣受原生家庭的問題影響。長者生命所面對的,甚至比任何更年輕的群體更複雜與難處理。慶幸的是大部份長者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很多時已經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的問題共存。面對一些年紀較大的長者,牧者往往不會特別觸碰其生命中已累積了超過半世紀未處理的問題。就算長者有時仍因這些問題而感到困擾,也只會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得更好,未必會像牧養年輕肢體那樣,鼓勵他們回到問題根源甚至尋找輔導的協助。因為處理這些問題很多時牽連甚廣,會勾起很多負面感受,很多時也不是一年半載能妥善處理。考慮長者的年日,寧願讓他們大概能面對,把握享受每天神賜的日子,而不用辛苦在掙扎中面對與處理自己生命深層的問題。
所以,一般長者團契的領袖培育團友生命成長的意識比較薄弱。其實,縱然已去到人生晚年,生命仍需要成長,且有進步的空間。雖然不少時候的確會選擇放下較難處理的深層問題,但我仍會引導長者學習謙卑,彼此聆聽。聆聽兒女的心聲,不要惹兒女的氣;學習支持晚輩,甚至學習放下身段向兒孫道歉。在團契相處中,學習溝通技巧,增強互相聆聽與理解對方的能力。裝備長者團契組長領袖處理衝突的技巧。更重要是建立領袖更有意識地建立長者生命,讓關顧不單停留在「表面」(如健康問題),更要抓緊一些「教導契機」(如家庭衝突、患病時刻等),去引導長者成為更成熟更似基督的門徒。
四)有幾盡? 擴張境界
有很多上一輩的長者教育程度不高,人生接觸面也不太廣。年老的時候就只能活在自己的生活框框中,特別在退休安享晚年時,就更容易忽略對廣大世界的關注。在牧養中,我常常鼓勵長者們多作新嘗試,要樂於學習不同的新事物。當然,長者在學習上總會有所限制,需要按部就班不能急進,這方面要體諒。但我會盡量嘗試幫助他們放眼世界,因為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普世的創造主,也是愛世人的神。
在過去東九長青的牧養中,我們刻意在每週團契聚會前的祈禱會,加入一項為社會/世界禱告的事項,讓長者體會世界很大,並了解堂會以外其實有更多需要被關心的人。除了禱告,也會讓長者接觸默觀的靈修方法;亦會刻意安排他們接觸宣教士,甚至帶領他們出國作跨文化訪宣!雖然不是每一位長者都開放自己,但不少已經很願意去參與及作新嘗試和學習呢!
五)有代溝? 跨代祝福
很多人以為教會裡的成人群體的年齡差距最大,其實長者群體才是!東九長青團契年齡下限是55歲,年紀最大的長者肢體可以超過一百歲,當中有五十年的差距,跨越超過一代。也有不少剛退休的「長者」陪伴年達九十歲的父母一同返同一團契。其實較年輕的長者與較年長的長者無論人生階段、成長背景、受教育程度與當下的需要都非常不同。其中年齡以外的多元性也很大,包括不同的方言、口音、籍貫甚或能力。對能力較大的團友給予他們額外的裝備與餵養,對能力較少的團友就加以協助及關懷。這樣,團契中就更能學習互相尊重與遷就,彼此欣賞。
我會特別勉勵較年輕的團友起來幫助較年老的團友,而不是只顧跟自己志趣相投、年齡相近的團友相交。畢竟總有一天,自己也會變成長者,需要年輕的團友幫助。若能刻意去建立這跨代祝福的文化,就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疫情下長青團契被逼暫停實體聚會時,在關顧的需要超越現有事奉團隊的承擔能力下,便促成了組織起年輕的肢體關懷長青團友的服事團隊,體驗真正的跨代祝福。當我為年輕肢體作服事簡介時,也鼓勵他們除了關心長者團友的需要,也可多分享自己的情況給長者團友知道,讓長者在禱告中紀念,因不少長者團友其實也非初信,他們絕對有能力成為年輕肢體的聆聽者與禱告勇士,彼此祝福!
六)最關鍵? 信任關係
自己在過去牧養長者的過程中其實都撞過板,若說代溝,那代溝一定很大。最年輕的長青團友都是我父母的年紀,一般團友都比我父母年紀要大,最年長的團友更是祖父母級!我與Pansy傳道都遇過很多情況,自以為某些事情或做法對他們有益或他們應該喜歡,但結果卻是南轅北轍。其實,要增加彼此了解要通過不斷的摸索與相處,亦需要很多的謙卑,承認自己的不足,不將自己認為好的事硬推在長者身上,甚至需要放慢腳步去遷就與等待。
另方面,「彼此信任的關係」亦至為重要。年輕的牧者(對長者團友來説,所有未達退休年齡的牧者都是年輕牧者)要贏取資歷與人生閲歷皆豐富的長者的尊重與信任,不能單靠學歷與事奉資歷;而是讓長者深深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真愛!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長者能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是否出於真誠,還是單單只是一份職責。一旦彼此信任的關係建立了,長者會毫不保留地給你關懷與愛護,坦誠向你反映自己的真實想法,並更容易接受你的勸勉、督責與教導,讓你在他們生命中發揮影響力。我在東九長青團契已接近十年的服事了,可以說首三年的功夫很多是在關係與信任的建立,實際對他們牧養或生命的建立要去到之後的日子才能慢慢開始進行,這方面一點也不能急進!所以蘇牧師常引用我們共同的恩師已故的Howards Hendricks教授的名句:「The First Word and Last Word of Ministry is Relationship」,這句説話是非常真實,也是長者牧養中不可遺忘的至理。
我們身邊都有長者,香港更是一個人口不斷老化的城市;也許你是帶領自己父母或家中長輩信主的人,願我們服事身邊的長者也服事得有深度、有哲學!明白長者也有很多成長空間,可以為主求更多,可以為主獻上更好。無論你年紀有多大,其實也可以參與這跨代彼此祝福的事工!相信我服事長者的道路還未走完,還有更多可以繼續發現、學習與進步的地方。互勉之!
撰文/梅朗軒牧師(Timotheus)
圖片:/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