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福+雙月刊

證道搜尋




「謙謙君子」與「謙卑罪人」

「謙卑」是中國人和基督徒窮一生追求的生命品格。一邊廂,江河滾滾的華夏文化,孕育了中國人「謙卑」的傳統美德;另一邊廂,一聲令下,就創造了天地山河的上帝,不斷呼喚祂的子民「謙卑」下來。

「謙卑」是中國傳統的古訓。中國現存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指小篆「謙」,從「言」、「兼」聲,指用言語表達内心不自滿,尊重他人而謙退自我。中國最古老的典籍《易經》,其中的《謙卦》說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應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修養自己。早在先秦時代,《尚書・大禹謨》就曰:「謙受益,滿招損」,教人修身養性。西漢的《史記》,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史記・樂書》也說「君子以謙退為禮」。到了近代,《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謙卑」即「謙虛」,指「不自高自大」。「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則是金庸筆下,《書劍恩仇錄》的名句。簡言之,中國人的「謙卑」,蘊含謙虛、謙退、不自滿、不自大之意。縱觀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君子」可說是中國人修身的終極目標。「謙卑」則是「君子」必須具備的美德,所謂「謙謙君子」是也。

「謙卑」一詞,也縱橫新舊約的經卷。舊約希伯來文的「謙卑」,主要是 wDnDo(如民12:3)、lEpDv(如箴29:23)、oÅnDx(如彌6:8);新約希臘文的「謙卑」,則主要是 tapeino/ß(如太11:29)、tapeinofrosu/nh(如西3:12)、tapeino/w(如彼前5:6)。根據原文字典(BDB 和 BDAG),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謙卑」,均蘊含謙虛、低之意。

因此,基督徒的「謙卑」,不僅蘊含謙和、謙虛,而且自視卑微,處於一個很低的地位。因為基督徒認識天地的創造主,誠如大衛頌唱的:「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8:3~4)當人舉目觀看神所造的浩瀚宇宙,看見一輪明月悠然懸空而掛,一顆顆繁星散落在無邊無際的黑幕中,閃閃發亮。遙望夜空的奇景,已教人自覺渺小、自感卑微。

再者,基督徒也自知得蒙救贖,完全是神的恩典,與自己的道德修養、功德善行,完全無關:「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基督徒承認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滿心感激十架無條件的救贖大愛,自感不配白白蒙受至高者的赦罪和恩寵。因此,基督徒尊主為大,承認自己的恩賜、才幹和成就,均是神的恩典,誠如使徒保羅所言:「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

由此觀之,中國人的「謙謙君子」,是橫向的,從人的眼光看自己,追求自我在同儕間的道德修養。反之,基督徒的「謙卑罪人」,則是縱向的,通過神的眼睛看自己。因為基督徒不以人的視角看自己,也不在人的面前高舉自己,而是敬畏創造者、高舉救贖主,甘於自降為卑。


撰文/黃許道芳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