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網上聚會登山變像

過去兩年,由於疫情的衝擊、網絡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和普及,又或加上其他種種社會因素,網上聚會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新常態。

最初不少教會或個別牧者「被迫」學習做網上廣播,否則根本沒法進行集體聚會。後來漸漸掌握了技術,又到了一個階段,大家食髓知味,因為紛紛漸漸發覺,透過網上廣播進行式聚會,人數動輒能夠遠遠超過實體聚會物理空間帶來的限制。不說其他,單單說我有份參與的「恩福」早堂崇拜而言,禮堂二三樓若坐得全場爆滿,我理解最多都是大概2200人左右,但現在一堂崇拜單計網上收看的人數,隨時都已經是這個數目的兩倍。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已經有不少弟兄姊妹習慣了在網上收看崇拜廣播。

無可否認,新媒體、新資訊科技必定會為福音信息的傳播帶來根本性的革新。古往今來,神的僕人都忠心地抓緊這些新機遇去為主作工。在新約時代一眾聖經作者都用「書信」這個「技術」來把福音以及其他相關建立人生命的信息廣傳開去。主後1500年,歐洲大陸伴隨啟蒙運動帶來的新思潮和印刷新技術,為馬丁路德守護教會「唯獨」的初心推上「改教運動」之路。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和流動通訊技術帶來的社會變革方興未艾,我們的確好應該抓緊這些先機去為主作工。

但我更想指出,在這尋索之路,有一個極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關鍵,是我們千萬不可忽略的。

馬太福音16章記載,耶穌問門徒,究竟他們認為耶穌是誰?最初有人引述別人提供的標準答案,但這既不準確,也不是耶穌所要求的回答「他們認為」耶穌是誰。結果彼得好像答對了:「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表面看來,這個答案絕對是信仰的準繩,有說天主教甚至視彼得這回答確立了他做第一個教皇的根據。但從經文的上文下理,一眾門徒(包括彼得)對於耶穌同時是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是神和人之間的唯一中保、除祂以外別無拯救⋯⋯等等最基本和核心的基督論和救恩論,其實並未掌握,更遑論有任何確信!君不見他們之前還在疑惑究竟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是什麼意思嗎?君不見彼得「話口未完」就勸耶穌不要送死去成就救恩嗎?

耶穌深明此理,於是六天之後,祂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讓他們經歷「登山變像」事件,讓他們更深地體會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究竟有什麼深層意義!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最少有兩個反省:
1. 彼得最初的宣稱(太16:16)在字面上是一個正確的論述,若果用今日以「人數」為本的牧養概念,好應該請他把這個訊息不斷重複廣傳,就能夠把福音信息大大傳開,但為什麼耶穌沒有這樣做?很明顯,耶穌關注的並不是純粹一個字面陳述的正確性,而是這個人的生命裡,有沒有承載著這個正確的神學論述!

2. 耶穌因著這個關注,祂鍥而不捨、很有計劃地在六日後安排「登山變像」事件,讓他三個門徒(對,就只有三個!)的生命被糾正起來。經文非常清楚交代,根據耶穌的意願「登山變像」並不是一件要廣傳的事情,而是只讓這三個人親身經歷,然後得到一個命令「你們要聽祂」(太17:5)!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和主內同道,原來耶穌要建立的教會,從來不為聚眾,而是為個別的生命改變,共勉之!


撰文/Steven牧師
圖: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