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移民絮語 - 美國篇之小費文化

作爲一個澳洲移民,為何我會寫美國呢?原因是我在美國居住了四年,雖然不是移民,但居住時間也足夠長,可以分享一些美國生活的觀察和感想。美國是個很大的國家,每一個州和城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區文化,所以這些經驗分享大都只限於我居住過的城市德州達拉斯和一些曾經到訪的地方,美國其他地方可能又不一樣。

當日選擇到美國讀神學是出於對美國的仰慕。其實我大可留在澳洲完成神學學位,那應該會在各方面都比較輕鬆。畢竟在雪梨生活了十幾年,家人又在那裡,又擁有澳洲公民權益。但是為了心儀的神學院和見識這個超級大國,於是毅然和太太帶著剛出生幾個月的兒子前往美國達拉斯進修神學。

我們一家從香港出發乘坐聯合航空的飛機,需要在明尼蘇達國際機場轉乘内陸機。因為是由國際線轉内陸機,故此需要在明尼蘇達機場辦理入境手續及提取所有行李。入境時,可能是看見我們兩個大人一個嬰兒,入境處職員們都頗爲友善。這也是後來我多次出入美國邊境的經歷,職員對帶著小孩的家庭都特別友善和通融。

當時我們一家三口有五大三小的行李箱,再加上嬰兒車和嬰兒用品等等。提取行李時手忙脚亂,正思考如何將這麽多的行李搬運去另一邊櫃位轉機,這時有一位推著大型手推車的機場人員走過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忙。我當然喜出望外,立時請他將所有行李放到手推車上幫我們推過去。走了一段路,大概5到10分鐘就到了另一邊的轉機櫃位。這位工作人員幫忙將行李放到轉運的輸送帶上,然後就跟我講:「你知道,一般人客是會給我20美元的服務費。」什麽?機場工作人員要收取服務費?這不是機場提供給旅客的服務嗎?還要20美元這樣獅子大開口?這是什麽規矩?在香港機場的工作人員都是免費提供搬運服務的,在澳洲機場也不曾有機場人員因提供服務要收取「服務費」。

「你意思是 「貼士(小費)吧?」我問他說。

「你可以這樣說的。」那位非裔青年邊回應邊望著地上避開我的眼睛。

旁邊的海關職員聽見了,但一點反應都沒有,繼續做自己的事,似乎是司空見慣了。雖然我不爽這樣先幫你做後索取金錢又稱之為「服務費」的手法,但初到貴境,仔細老婆嫩,還是不要起爭端,結果就給了他10美元小費了事。當時還以為這只是個別非裔人士才有的行徑,但後來在美國住了下來,原來這種小費文化不分人種,都是很普遍的。

在餐館用餐百分之十五的小費是不成文的規定,甚至有些餐廳在賬單上寫明是應該要付的。付少了那些服務員都會對你黑臉。搬運公司的搬運員,甚至機場的海關職員搬運時會大聲喘氣,大汗疊細汗地表示應該要付小費了… 這種小費文化本來是應該是受到基督教價值觀的感恩之心而開始,為了表示對付出體力勞動而且人工低的人表示謝意而產生的。這應該是額外,不能當成必然的。但到了今時今日,美國工人已經有最低工資保障,小費卻變成了「老奉」,不能不給的一種社交文化,成了生活上的另類束縛。這種小費文化無論在今日的香港或澳洲都沒有見過。

在美國生活遇上人家索取小費的時候,很多時我腦海中不禁浮現了90年代末期前往北京公幹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當時我也是首次到北京,午飯時間隨便到了街上一家小店吃飯。找數的時候,我隨意給了女侍應幾塊錢人民幣。那位女侍應看了一下,立即交回給我並說:「我們不收這些的。」後來到了幾處吃飯都有類似的經歷。這與美國的小費文化形成很大的反差。以前接收的信息都是國内的人貪財,而美國人清廉,但在這小費的事上給我造成了思想上的顛覆。其實「貪」是可以不同形態存在的,分別是合法還是不合法,是暗裡的貪污還是理直氣壯的要。

撰文/丘子彬傳道 (Jeffrey)


應:Sam Lau 傳道
我曾作執碗碟和樓面,通常老闆會因你有tips(小費),便在最低工資作刪減。八十年代時,亞里桑那州最低工資是$3.75,做樓面的便會被扣至$2.00或$1.80,即是你辛勞一天後,所得的是荒謬的少。若當天客人少或tips少,全天便等於白做。執碗碟的會好一點,有$3.00左右,因只分到很少tips,但仍然受到剋扣。不論是否華人老闆都有這種情況存在。若了解背景,便明白有不少外地人試過不給tips,步出餐館後,樓面便追出來問:「是否我的service不夠好?」

還有,最低工資永遠是最低工資。個人經驗,當年在美國亞里桑那州,幾年都沒有加人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勞工階層,對不付tips的人,自然會給白眼。這是資本主義和資本家話事的美國勞動階層的悲歌。勞工是為了生活而被逼去貪,但最不該的是有錢資本家的貪,是在於壓榨低下階層。

很多人中學畢業後便出來社會工作,但永遠是收受最低工資還要被剋扣。直至一天恍然大悟,再重新發奮入讀 college(專上學院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