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年青人「淡薄信仰」・9個指引

二十多年前,年青人修畢四年大學,就會找工作,工作數年就結婚了。可是,在今天來說,我們發現不少年青人讀書和工作是互相交替的,因著持繼進修、升職、「考牌」等因素,叫人總放不下書包。今天的職業是暫時性的,他們期待進修完畢,便可轉換另一份更好的工作,讓生活達到更合心意水平,那時候才是考慮結婚或生子的時機


他們仍在「發展自己」
今天,我們必須注意到青年人的時世已不同於上一代,他們需要花更長時間鍛鍊一身功夫,所謂「給他們空間」,就是大人們明白他們在摸索中,而非太早給他們定調。他們仍在發展自己。

這一代港人雖未嘗過戰亂及「捱世界」,卻可能比老一代經歷更巨大的轉變,例如教育制度的改變、互聯網及科技日益變化,全球化的競爭帶來新工種及新要求。新生代正在學會克服轉變,在感到迷網時倚靠上帝,在看不見下一步時仍堅信上帝仍在,這代青年人有其獨特試探。

「淡薄信仰」是敵
在一個講求個人快樂、物質,事事先滿足自我的文化下,年青人需擺脫一種只叫自我感覺良好的淡薄信仰。信仰不再講求犧牲和責任,反而叫人變得自戀。據社會學家研究所得,二十多歲的年青信徒正被一種虛假的基督教所影響,專家稱之為「MTD(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顧名思義,宗教的作用就是提供具道德指引,有心理療效功能的自然神論,當人在生活上面對抉擇時可以尋求指引,在人傷心失意時給與輔導和安慰,並且當人遇到問題可以找神幫助。在這些以外,人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也不期望神會介入或妨礙自己的選擇。

這種信仰表面上好像沒甚麼嚴重問題,可是,其實它所說的神並沒有真正主導人的生命,這神也沒有對人作出去跟從他的要求,只是處處去滿足人自己的願望或慾望—— 這種信仰就是淡薄的信仰,信仰變得是個人參考的意見,教會變成求指引和得慰藉的中心,禱告變得像擦神燈似的。

「牧養青年」9個指
為了讓讀者清楚了解這種淡薄信仰的面貌,在《Spiritual Forma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意即「青年成人的靈命塑造」)一書提供分析和出路,作者提出九個牧養青年人需關注的領域。筆者將九個領域列出如下,同時列舉每個領域如何變得「淡薄」,以及列舉我們該回復的信仰眞義,供大家參考



撰文/何允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