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探知

證道搜尋




撰文/丘子彬傳道

信大多未觀賞過電影《麥兜故事》的讀者
都會聽過以上令人捧腹大笑的對白。現實中亦一樣,我們不難發現教會附近的茶餐廳,不論是午餐、茶餐及常餐,甚或是晚餐,總有一些不過是換了叫法(價錢也不一樣),卻又是相同的食物。我們笑以上的對白,是因為對白內容和事情的荒謬。但是,我們的信仰又有沒有同樣的盲點?有沒有「常餐即特餐,特餐即午餐,午餐即常餐」的情況出現?其實,這種情況不時在我們的禱告,甚至是唱詩時發生:「親愛的天父,感謝你賜下救恩,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寶血……」這樣一來,會眾就可能會混同三位一體的概念。

弟兄姊妹或許發現,近年崇拜時唱詩歌《有一位神》,敬拜隊都只帶領會眾唱第一節的正歌及副歌。這並非基於時間所限,而是當第二節的歌詞連接副歌時,會出現混淆三位一體的情況:「有一位神,高坐在榮耀的寶座,卻死在十架挽救人墮落。有一位神,我們的神,唯一的神,名叫耶和華……」由於在舊約中,聖經學者一般同意「耶和華」一詞是用以尊稱父神,而詩歌的第二節卻明顯地指耶穌,意即耶和華(父神)就是那死在十架上的神。早期教會對保持信仰「正統」(Orthodoxy)十分嚴謹① 。

教父們召開「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以排除「三一論」及「基督論」的異端(非正統神學觀),其中一種被評為異端的是「形態論」(Modalism,即撒伯流主義Sabellianism),當中論到神是這樣的:神只有一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在不同時候,不同情況下戴上「面具」,扮演三個不同的角色,以三個不同「形態」出現②。

就形態論者而言,舊約中的耶和華、新約中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和現在居於信徒中的聖靈實為同一位(即「常餐、特餐和午餐並無分別」)。形態論者認為耶穌完全等同上帝,所以死在十字架上的是耶穌,也是聖父,也是聖靈。於早期教會而言,形態論者就是異端,要被遂出教會(當時所有地方教會同屬一個大公教會)。

在宗教改革後,正統基督教信仰再次肯定「三位一體」是合乎聖經啟示,成為整合其他教義(如救恩論、基督論)的中心教義。正統基督教信仰對三位一體的描述是: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三個不同的位格,但只有一位神。
時至今日,獨立教會當中亦有甚多持形態論的「唯獨耶穌」教派(Jesus Only,又包括「五旬節單一教派」Oneness Pentecostalism),另著名的形態論者有曾被喻為繼葛培理牧師後,美國中最具影響力的黑人佈道家傑克斯牧師(T.D. Jakes)③。

即使形態論會帶來不少解經困難及影響教義的整全性,現今信徒卻因它較「三一論」簡單及容易理解而接受,其影響亦見於詩歌中。現代詩歌(或「當代基督教音樂」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起源於美國6 0 至7 0 年代的「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原名為「耶穌音樂」Jesus Music)。那時,不少信主的音樂人都加入了如「葡萄園教會」(其創始人John Wimber也是音樂人)的靈恩教會,又以流行樂及搖滾樂的風格編寫基督教詩歌。由於其音樂風格與傳統詩歌大相徑庭,又較著重情感表達,所以初期傳統教會較為排斥。靈恩教會的廣泛接納及採用導致不少現代詩歌帶有靈恩運動之影(如《Shine Jesus Shine》、《Consuming Fire》)④。

當時,不少信徒開始把敬拜的重心從父神轉移至耶穌基督上,就連如傳統的三一論者John Wimber也呼籲信徒這樣敬拜,以致不少詩歌(如《Here I am to Worship》)也寫得像只有耶穌基督才是神。好些創作人因受到「唯獨耶穌」的形態論影響,即使是現代詩歌也包含混淆三一神之位格的歌詞(如《Awesome God》)。此外,音樂人往往把音樂的美感(優美的旋律、情感的表達、樂曲與歌詞的配合等)放在首位,歌詞內容則較為次要⑤。在美國一年一度的基督教音樂節,我的神學院老師恩師雷士頓博士(Dr. Tim Ralston)舉辦工作坊,藉此教授基督徒音樂人。

當他說:「你們知道嗎?你們是透過歌曲教授神學」,大家都面露詫異,瞪大了眼睛說:「嗄?我們從來沒想過!」音樂人留意的是音樂美感及個人情

註①: 一般而言,正統基督教派普遍認同早期教會的信仰是純正的,惟偏差是始於成為羅馬國教後慢慢演變的。
註②: 當時希羅文化流行著面具劇,如中國的戲曲般。
註③: 其教會「陶匠之家」(Potter’s House)逾三萬會眾,每週廣播有十萬人以上收聽。即使他不會公開否定「三位一體」,但其著作及言論讓人看見形態論的影響。「陶匠之家」的信仰陳述論到神是如此說:「There is one God, Creator of all things,
infinitely perfect, and eternally existing in three manifestations: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意譯:這世界只有一位神,
衪是萬物的創造者,是完全的,並永恆地以三種形態顯現出來:聖父、聖子和聖靈),其中「Manifestation」是「五旬節單一教派」所使用的「形態論」術語。

註④: 甚多現代詩歌求聖靈降臨也是出於靈恩運動的「靈洗」。《Shine Jesus Shine》歌詞中的「Flow River flow」(即川流不息)亦用作形容「靈洗」。
註⑤: 這是普遍受到現代藝術觀影響,認為所有藝術創作純粹表達創作者的情感。某程度上,這是絕對化的個人感受,而相對化一些神學觀念。
註⑥: 現代詩歌的起源和「三一論」之間的關係之分析純屬筆者個人觀點。
註⑦: 此詩歌的內容使人聯想啟示錄第五章的景象,然而在經文教導站在寶座前的是羔羊,坐在寶座上的是父神,首先接受敬拜的是父神,及後才到羔羊。換句話說,歌詞中「坐在寶座上聖潔羔羊」就出現混淆。然而,在神學層面上,基督是坐在父神右邊的萬王之王,亦有祂自己的寶座。所以,羔羊坐在寶座上也說得通,只是我們應明白箇中邏輯。
註⑧: 除「三一論」外,「靈洗」更為普遍,又如《Above All》的歌詞:「Like a rose, trampled on the ground, You〔耶穌〕took thefall, and thought of me, above all(像玫瑰,被踐踏在地,降低自己,因祢愛我,超越一切)」,把「我」的地位形容得高於父神的錯謬。

感之表達,自己的作品能否成為灌輸神學觀念的媒介則是較次要的因素。再者,作曲者與作詞者大多為不同的人,加上基督教音樂商業化促使出版商漠視神學之傳遞,即使不少作者為傳統的三一論者,歌詞中亦常流露對「三位一體」不嚴謹的現象,就如現代華語詩歌受廣泛影響

⑥。以上所舉之例(《有一位神》、《Awesome God》)皆是較明顯地混淆三位一體的詩歌,大多寫得較
含糊(如《坐在寶座上聖潔羔羊》)

⑦。這篇文章不是要勸阻弟兄姊妹欣賞詩歌,掃大家的興,反而希望大家能更欣賞詩歌:除了喜歡其悅耳的旋律和歌詞,舒發個人感受外,還能多了解歌詞內容中的神學─明辨其神學觀念與聖經的內容、正統基督教神學及自己的信念之異同⑧,以助自己更清楚了解其信仰立場,在認識神的真理上更成長,於詩歌的欣賞上更進深。
* 關於現代詩歌的起源、「唯獨耶穌」、「形態論」等資料
可到維基百科查考「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Jesus
Only」、「Jesus Movement」、「Oneness Pentecostal」、
「Sabell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