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探知

證道搜尋




撰文/ 張樂聖傳道

詩歌《愛,我願意》由洪啟元及游智婷作曲及填詞,自1999年出版以後,一直廣受各地教會重用,可肯定的是這首詩歌有其獨特之處。筆者嘗試從歌詞及樂曲兩個層面分析,讓我
們能加以了解及更準確地運用這首詩歌。
《愛,我願意》的用字比較感性,如「溫柔」、「慈祥」、「在你愛的懷抱中」等字句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再加上其旋律簡單非常(沒有複雜的節奏),聽過幾遍便能唱頌。

不過,不少人會被這些「富有感情」的元素吸引而「自我陶醉」,覺得在主愛的懷抱中真好,忽略詩歌最重要的部分—基督徒因耶穌愛的犧牲而作的回應。
筆者會從以下數方面作分析,讓大家更深入明白歌詞中的對比和邏輯及音樂的對比所帶出的演繹。為方便討論,歌詞分為以下段落:

 
 

歌詞中的邏輯

詩歌的歌詞清楚地表達正歌及副歌之間的邏輯,其主要的骨幹是因耶穌的犧牲而
帶出愛(正歌);接著是我們每一位領受這份愛的人之回應(副歌):
 

音樂上的對比

旋律動聽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為對比(參樂譜):

總括來說,正歌比較多變化的音樂能表達耶穌愛的力量及愛的動力;副歌的穩定則最能夠表達信徒內心的感恩及立志。因此,唱頌者在演繹副歌時應採用比較穩定及肯定的聲音來表達其「立志」。

刻意的延長效果

在音樂分析層面上,詩歌兩次「樂句上的延長」達到不同效果(參樂譜):
小節)願主愛來澆灌我,在愛中得自由釋放。
正歌中第五小節的延長能夠加強「得到真正自由」的釋放感覺,且有足夠時間作「降服」的準備:
副歌中第五小節的延長用作加強「立志」的肯定,重覆一次地講「你是我,你是我的主」:

歌詞中的對比

正歌的歌詞是表達耶穌在十架犧牲的愛,愛的背後是痛苦的代價:被誤會,被嘲笑,被毒打,被釘死……
絕非「溫柔又慈祥」。耶穌的犧牲是要救我們每一個有罪的人,這就是「溫柔又慈祥」的表現,亦因耶穌勝
過死亡才帶給我們真正的自由。所以,敬拜隊唱這一段時不應以男女間那份「溫柔」的愛來表達,而是用
一種「自覺不配得耶穌的愛」的心情和感動來演繹。耶穌的愛是帶著痛苦的代價,我們的感恩的領受也該
帶著感激及感動的眼淚。
相反地,副歌的歌詞是基督徒的回應,是因為耶穌愛的犧牲而作的順服回應,「我願意降服」。可是,音樂
的推動力往往讓敬拜隊很容易在副歌中用一種比較大聲的表達來演繹,而不能夠切合「順服」的心情。
太激動的演繹可能會把「願意順服的心」變成一種「自我中心」及「不可一世」的表達。因此,副歌的首兩
句都應以一種較為細聲及平靜的聲音來演繹,從而帶出「順服」的心。「我願意降服」應該是一種內心的
表達,是個人與神之間的立約。敬拜隊應帶領會眾進入這種感恩回應及平靜立志的心情裡,而非一種過
份激動的感情表演及宣洩。
39
副歌中第五小節的延長用作加強「立志」的肯定,
重覆一次地講「你是我,你是我的主」:

註②: 分析是按筆者改編的和聲版本。